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奇幻作品中的樂器


奇幻作品中的樂器
講者:小咪

中國樂器

最早的樂器分類法──八音,以材料來分類: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後來改為分類吹、拉、彈、打。
吹管:多為木製或竹製,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彩,個性強,大多數音量較強,例如曲笛(音域較低)、梆笛(音域較高)、簫(直吹)、笙、嗩吶等。
笛膜會使音色更好,也會讓笛子更好吹。
笙吸氣、吹氣都有聲音,聲音較連續。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沒有吹嘴,因此演奏者要在吹奏時轉動樂器、以演奏不同的音調,被形容為立秋之音。
巴烏是雲南省哈尼族主要傳統樂器,外型似笛,橫吹,以簧片發音。
排簫是上古時期中國重要的樂器,從春秋到秦漢在民間廣泛流傳,隨後失傳,直到近代被重新製造。
鹿笛是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的樂器,可模仿鹿的聲音,常在誘捕時使用。
銅欽是藏族佛教所特有的銅管樂器之一,在藏族語中意為大號,用於盛大慶典或照見臣民,常與嘉令一起合奏。
合歡簫是壯族一種奇特的嗓振氣鳴樂器,沒有按音孔,靠演奏者聲帶震動發音,在社交戀愛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鼻笛,台灣原住民常見樂器,分為單管和雙管,常是男性專屬樂器。排灣族的鼻笛是雙管,其中一管沒有音孔,另一管多為三到四孔,前者名字的意思是「維持不變的音」,後者則是「在說話」的意思;用在追求異性和喪禮時,有兩個相關的傳說:人頭山的故事和愛吹鼻笛的少年。現代出現了一種特別的口腔驅動型鼻笛,1891年提出申請專利,在大陸被稱為口哨笛,以邊楞效應發聲。
貝處魯(畢吐魯),因有兩個按指孔,故又稱為二洞簫,是少數民族的樂器。
拉弦:主要指胡琴類樂器,歷史比其他民族樂器短,二弦為主,少數為四弦。
二胡,又稱胡琴、南胡,音色柔和,表現力豐富,擅長表現細膩的抒情樂曲,弓在前後兩弦之間,琴筒一端蒙以蛇皮。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又稱粵胡,音域較高。
革胡是20世紀仿大提琴所做的,有四弦,但近來常直接以大提琴代替。
馬頭琴是蒙古族常用的弓弦樂器,因琴桿頂部雕有一個馬頭而得名,在演奏時席地而坐,音箱左下角夾在兩膝之間,常模擬馬的嘶鳴。
琤尼,壯族特有拉弦樂器,又稱壯族七弦琴或瓦琴,由共鳴箱、岳山、弦軸、琴柱、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80年代初此樂器進行改革,加大共鳴箱,琴弦由7根增為16根。
玎嘎那只有一根弦,為傣族樂器。
角胡,以牛角製作。
馬骨胡是壯族樂器,琴筒以馬骨製作而得名,多用小馬的大腿骨上部製作。
四胡和馬頭琴同為蒙古民族的代表樂器,有四根弦,結構與大部分胡琴類似,流行於內蒙古及外蒙古等蒙古文化地區。
彈撥:分橫式(箏、古琴)和豎式(琵琶、阮、月琴、柳琴),以弦的撥動發聲,聲音不連續,需要用輪指的技巧來製造長音的感覺,或是利用揉指使單音維持較長。根據音色會將揚琴分到彈撥,但以發音原理卻會被分到打擊。
琵琶音域廣,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可用做獨奏、重奏、合奏及伴奏,音量較小。現代使用的弦是尼龍或鋼絲,古代則用絲。
阮分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常用於獨奏和合奏。
古箏是中國古老的樂器,音箱木質,長方形,板面上有多根弦,每弦一個音柱,用以調節弦長和固定音高,故事(分瑟為箏),據說古瑟為五十弦,但因皇帝聽其音感到悲傷而打它,打成了二十五弦。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七弦,無琴柱,琴面為圓,琴底為平,喻為天圓地方。音域寬廣,音色深沉,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在禮儀音樂,特別是雅樂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傳說為伏羲所創。嵇康與廣陵散的故事。
獨弦琴是京族的樂器,過去是為文人伴奏,現在多為獨奏,只有一根弦。
一弦琴,是日本的樂器,前端為龍頭,後端稱為鳳尾,據說須磨寺為日本一弦琴的發源之地,不過很可能是從中國傳入的。
其布厄是傈僳族的樂器,各地區的形制有顯著差異,但多為四弦,每支琴身上都配有一條顏色艷麗的背帶,外形與侗族琵琶相近。
天琴是壯族支系偏人的樂器,原為天婆(巫婆)為人消災治病時所用,後來變為群眾性的樂器,形制獨特,未用一個釘,也不用膠來接合。
弓琴是台灣原住民的擦弦樂器,許多高山族都有,以布農族最為盛行,多為自愉自樂或是歡慶場合所用。
打擊:中國打擊樂器種類繁多,演奏技巧豐富,可分為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下面介紹一些少見的樂器。
水盞,由大小不一的瓷碗組成,以筷子敲擊。
煙盒是彝族哈尼特族特有敲擊樂器,原為生活用具。
師刀又稱鈴刀、響刀,是滿、壯、苗、瑤等族樂器,一般是刀劍上加裝鐵環。
蹈到是克木人特有樂器,會有彈棉花弓弦之聲,音色纖細微弱。

西方樂器

氣鳴:就是吹管樂器,分木管和銅管,以組成材質、聲音傳播方向(木管直,銅管喇叭狀,四面八方擴散)、發音方式(銅管以吹嘴發聲,木管以空氣柱的振動發聲)和形狀區分。
長笛,現代管弦樂和室內樂主要的高音旋律樂器,早期用烏木或椰木製作,現代多使用金屬材質,也有用玻璃做的。木質長笛音色圓潤、溫暖、細膩,金屬長笛的音色較為寬廣明亮。故事:魔笛、love flute(美國原住民傳統樂器)
單簧管,又稱豎笛,通常木製,簧片振動發聲。
雙簧管,兩塊黃片綁在一起,透過吹氣振動簧片發聲,音質獨特。
木笛,台灣稱直笛,在大陸稱豎笛,在香港稱牧童笛,直身長管,以邊稜發聲。在巴洛克時代是標準獨奏樂器,常被賦予和小提琴相似的地位,古典時期後,音量被長笛超越,在近現代交響樂隊中遭到淘汰。入門成本低,在世界各國都當做音樂入門的教學樂器。
小號,俗稱喇叭,適合各種不同的樂器。
法國號,又名圓號,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樂器。由於音域不廣,以往只適合用於奏出強而有力的陣陣響聲,直到1815年發明活塞之後情形才改觀。
長號,又名伸縮號、伸縮喇叭,伸縮管功能主要是為了產生和音系列外的音符,可以滑奏。
口琴,用嘴吸氣或吹氣振動簧片發聲,是多簧片樂器,起源眾說紛紜,分為半音階口琴、十孔口琴和複音口琴。
管風琴,據說是自古埃及、希臘時代所使用的水壓式風琴鍵演變\而來,利用風箱讓空氣進入被震動的管裡,主要靠音管發聲,由彈奏者控制空氣供應量的多寡。
體鳴樂器:又名敲擊樂器,可能是最古老的樂器,可能有固定音高,可能沒有。
膜鳴樂器:以張緊的膜或皮振動發聲的樂器,主要為鼓。
定音鼓,由古代戰鼓演變出來的變種樂器。
小鼓,特色是有響弦,戰場上負責發號施令。
弦鳴樂器
提琴家族:小提琴被稱為樂器之后。
豎琴(harp)類樂器:在公元前3000年便已見世,古埃及稱為貝尼琴,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稱為里拉琴,在鍵盤樂器出現之前,是人聲最常用的伴奏樂器,弦數不定。在愛爾蘭,豎琴被認為是仙子的樂器,它的聲音被認為是通往精靈世界的途徑。有個教皇因為豎琴自動發出聲音,而被指控巫術,因而下台,但這其實是風弦琴的原理造成的。在希臘神話中,赫密士發明了豎琴;在聖經中,則是猶巴發明了豎琴和笛子。豎琴是阿波羅的代表物。天琴座的故事。
鋼琴家族:古鋼琴──鼓槌鍵琴(敲擊琴弦)、大鍵琴(撥動琴弦),但聲音太小。
後來演變成鋼琴,聲音更大,可以表現出聲音的強弱,可以彈出持續的聲音,擁有三個踏板。

古樂器

克魯姆管
烏克麗麗:夏威夷的樂器,起源於葡萄牙,多用於伴奏,早期是用芋頭塊莖曬乾製成。
西塔琴:發源於11世紀的波斯,現為印度樂器。西尤樂團是以西塔琴演奏為主的樂團。
班卓琴:美國黑奴由非洲帶來的樂器演變而成,上半像吉他,下半像鈴鼓,有四弦或五弦,用手指或撥子彈奏,主要用在鄉村音樂,也會在爵士樂出現。
曼陀林:發源於義大利,是魯特琴的一支。有四組弦,一組有兩條弦。
風笛:在英國蘇格蘭地區十分流行,是蘇格蘭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有高地風笛崛起,低地風笛沒落。具有儲氣功能,可製造連續音。
Didgeridoo:澳洲傳統樂器,是一種木管樂器,以被昆蟲蝕空的樹木枝幹做成,只有一種聲音。澳洲原住民認為這種樂器發出的嗡嗡聲,彷彿是神靈的呼聲。有些部族只能由男性吹奏此樂器,但對非原住民女性沒有限制。有很多神話傳說。
齊特琴:民間樂器,中世紀撥弦樂揚琴的後代。是吟遊詩人常用的樂器之一。
康特勒琴:芬蘭的傳統彈撥樂器,相關記載出現在芬蘭古代詩歌中。由法師維納莫寧用狗魚的下顎骨和西伊斯的種馬之毛髮創造了第一台康特勒琴。
Charango:祕魯的樂器,像是小一號的吉他或烏克麗麗。
錫口笛:又被稱做「美格」(半個便士的意思,是發明者當時的售價),六孔笛,和塞爾特民族關係密切,是愛爾蘭最便宜的傳統樂器,由羅伯特‧克拉克發明。火焰之舞。

神話中的樂器

希臘神話:里特琴(七弦琴)Aulos(雙管笛)、牧笛(Pan Pipes)、海螺(Conch)、奧菲斯(Orpheus)(擅長彈奏豎琴)、莎孚(擅長演奏Kithara的人)
埃及神話:Sistrum(叉鈴,像是歐西里斯的象徵符號)
北歐神話:加拉爾(Giallar),又稱為海姆達爾的號角。
印度神話:Veena,據說是印度的音樂之神natada所做。辯才天女一手拿著這個樂器。據說神會寄宿在這個樂器的各個部位。
愛沙尼亞神話:雷神的風笛。
神話中的豎琴

吟遊詩人Bard, Minstrel

    原指在凱爾特人中寫作頌詞的人,後泛指部族中擅長創作和吟詠英雄世紀的詩人與歌者。後來泛指音樂表演者。Bard為四處流浪表演的吟遊詩人;Minstrel多半受宮廷雇用,不過也有被解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