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消失的密飾--奇幻衣術研究

消失的密飾--奇幻衣術研究
( 開始前的閒聊 )
長安 (講師):本來以中世紀文化為主,但後來想到這脫離生活。

  服裝是什麼?服裝的功能?
  有顯示身分地位、作為裝備、增加特色。
  依羅蘭巴特的意見,服裝作為一種符號系統,也許不只是符號系統,還有從符號上延伸的符號。像是身分。

 天野:十六到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就有一篇在說服裝。
 長安:比如說穿了服裝就變性了。
 小波:我是指,個性。
 天野:意識形態。
 長安:像龐克是反叛,校園風是服從。

服裝的語言
  看到某個風格會看到他代表的想法,而非特定的個人。制服和大部分服裝,是相反的,反倒是去個人化的。也是有儀式上的意義,像是喪禮婚禮。
  服裝就是語言。用語言這個字是更為精確的。例如:唐裝、愛德華時代的鞋子。例如:簪子、旗袍。但看到旗袍會覺得一定是要去參加典禮的吧。
  (SK:現在的中國是服裝都像是滿裝。)
  所以有人會說要復興漢服,例如長袍馬褂還是滿人服飾,(小赫:憲法有規定長袍馬褂是正式服裝。)全套看起來會像是演戲,或是會要去化裝舞會。就像是適當的古代詞彙,會覺得很妙,但如果全句都講就稍嫌詭異。

  來弗定律 (Laver’s Law),關於時代和給人的感覺的關聯性。

  以挖肩的衣物為例。像那種衣服,如果在一年前看會覺得很大膽,五年前會很無恥,依此類推,這就是來弗定律。
  以旗袍為例,距離旗袍流行的時間是七十年,依來弗定律是迷人的。(天野:南京政府時代,確實規定國服是長袍馬褂。)

  像是頭部是表示國籍,而帽子表示是思想,身體上則又反映中式服裝。一段時間的中國都是這一個樣子。基本上身體使用某種服飾,就表示跟其他的協調性,上半身表示出身背景,下半身則是生理之類的。
  像是 William McGregor 的《The New Necklace》,描繪的是十八世紀時,東方熱時代流行的服飾風格,在身上有一點點東方服飾。表示是開放或是跟上流行的。
  而熱褲、拖鞋、短褲,則可能是代表粗俗。適時出現會是靈活而巧妙的,但在正式場合,卻會有一點不是那麼恰當。

  像語言一樣,服裝是隨時間變化的。像過膝長皮靴在一開始是應召女郎穿的,牛仔褲則是工人穿的。以牛仔褲為例,下半身可能是穿一樣的牛仔褲,而上半身則表現了各自的文化。
  可是牛仔褲的流行起源是有點糟糕的。是符合身形的,可以展現下半身。

  制服的部分,則是每個人都一模一樣。(飛揚:成為NPC
  放棄作為個人,服從權威,同時表現該後面代表的權威。在以前,制服不只是上課會穿,甚至是在拍家族照也是的。表現社會地位。

  AC:日本好像有規定非學校也是要穿制服。
  SK:我在動畫裡有見過這種學校。像是常盤台。
  天野:現在是沒有,但是在伊豆舞孃那一個年代,是會這樣的,穿著高中制服而引起尊敬,因為那是表示他之後能夠猜帝大。
  例如,穿著軍人服裝參加遊行,表示他的身分,增加他的說服力。像是越戰士兵,參與反伊拉克戰爭遊行。
  天野:例如穿著制服,去模擬扮演情境,會催眠自我的行為模式。路西法效應。
  飛揚:就是惡魔教室麻。刻意性的組織化行為。就是一個老師,跟學生講了一件事,學生不相信。然後就進行法西斯主義的實驗。

  關於童裝
  十八世紀以前,小孩的服裝只是大人的縮小版,大約七歲就會開始穿著大人服裝。
  盧梭說:孩童應該穿寬鬆的衣服。才助益於遊玩跟運動。
  Kate Greenway 他的作品中小孩服裝,影響到現實中。書中的小孩多穿著一百年前的服裝。現在西方的正事聚會,都還是如此。他之所以選擇一百年是因為較當時好看的。進而帶動了復古。

  長等於老的規則
  鬍子和頭髮都是如此。直髮一般表示理性,捲髮則表示情感較為豐富。例如裙子:膝上少女;膝下多一點婦女;再長一些則是更為年長的。

1930年代的服裝風格
  1930三種服飾,對襟衫老奶奶,大襟衫的女性,西服的男性,與女性不同。可看出中、西、和,三種勢力消長。和服並沒有很廣為流行。
  對襟衫長袍馬褂方便穿脫,下裳是長褲或七分褲,比較偏向勞動階級的服裝。而搭配西帽,則是比較高社會階級。鞋子則呈現西化的特徵,像是皮鞋。西化是由外而內的,從頭腳開始,再來是褲子。
  長袍馬褂的中式服裝,是正式服裝,在1920年代逐漸被取代。1930年代,大部分以西裝、襯衫、領帶、圓帽,為社交正式服裝。
  在1909年瀛社照片中,穿西裝為少數,大多為和服。1936年櫟社,皆為西裝,除了年紀較長的穿著和服。1940年也是如此。1945-1955已經基本上西化了。

  女性以大襟衫為主,1930後採用衫裙和洋裝、西式鞋子。洋裝是從大正時期出現的,後來透過做為制服傳到臺灣,也比較方便得多。
  內衣採用洋裝則比較短。白木屋事件,白木屋百貨公司發生火災。那次女店員穿著日式內衣,為了怕曝光,而逃生不便。之後就穿著西式內衣。
  旗袍從開岔後和短袖改良後,變得迅速流行,從1930年開始從上海向外傳播。在那個年代旗袍是一個時髦的裝扮。燙髮被認為是新技術,所以年輕時髦的女性都這樣打扮。

專題:後言語道斷時代的臺灣服飾風尚──令人百思不解的1950
  (臺北地方異聞世界觀介紹。討論在這個世界觀可能的服飾。)
  1937的皇民化,加強的日本服飾的使用。我認為1930是分界點,我會從那邊開始講。而1940年的國民政府來臺,是更加強化的西化的。

  玩家分享:

 海羅樹:因為是滑瓢的義女,所以會隨時穿著振袖,極其鋪張浪費。代替性的炫耀,因為男性不能穿著太華麗的衣服炫耀,這個任務就是由女性來擔當的。
 臥冷:是大學生,就是大學生的衣著。
 花流雪:女給。所以是女給服飾。女給是一種介於服務生跟酒店小姐之間的。和服配圍裙或是西式服裝搭配漢服。
 司徒笑岳:漢人主義,黑色暗袖的漢服。暗袖就是衣服和線是同色,所以耗工,算是種低調奢華。
 神酒了然:因為留學西方。所以三件式西服,帶著禮貌,雕花十字架。幾乎沒有日本元素。
 天上絕尊:也是有錢人,他的是地主,就接近穿著西服的日本人的感覺。
 綠寅:為了避免被發現是臺灣妖怪,所以裝扮成山伏,戴著帽子,胸前掛著毛茸茸的球(鈴懸)。
 澤西妲:德國人,納粹臥底在共產黨的人。西裝,襯衫裙子跟靴子還有風衣外套。軍裝外套軍靴還有納粹臂章。還有指虎。
 渚紅樓:布袋抗日團長。漢人服裝,紅色的,下半身為了方便活動是黑色長褲。
 二重里都:神務局的副局長。五六十歲的白色頭髮散髮,訪問著和軍靴。神務局是日本政府管理日本妖怪的單位。表面上是管理,抗日多和宗教結合。
 音紅:日式蘿莉塔,和服有荷葉邊,下半身是短裙,撐著紅色日式紙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