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奇幻與現實的飲食文化



奇幻與現實的飲食文化
講者:清翔

旅行者在旅行時的食物?


1. 乾糧Hardtack12世紀發明,水加麵粉加鹽,行軍和航海時當作食物。因為很難吃所以有很多綽號,warm castles、狗餅乾、鐵片……等等。演變到後來變成比較好吃的餅乾。因為很乾所以要泡水才能吃。
Ex: 《魔戒》 精靈乾糧,Lambas。 《魔戒》 精靈的興奮性飲料,Miruvor(溫暖芬芳清澈的液體,特殊功效是讓飲者重新具有力氣和活力,精靈通常在節日才飲用)。 《魔戒》 樹人釀製的Ent-draughts。 《龍槍》quith-pah,曬乾的水果製成的乾糧,精靈製造。
2. 酒:酒精能讓血管舒張,在寒冷的國家帶來一種溫暖的感覺。
Ex: 《紅龍酒店》 生啤酒、麥酒、葡萄酒。獸人烈酒、精靈酒、龍焰酒、巫師特調。咖啡、清水、聖水、餿水。


吃的原理


食物的主張:因為健康、宗教、身體、文化……等等不同的原因而不吃或吃某些東西。吃什麼:
1.環境因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2.營養的本益計算──最佳覓食理論:吃蟲與否與當地是否有大型哺乳動物有關
3.商業推銷手法:非洲人喝牛奶、中秋節烤肉
4.歷史遺留問題:以前民族遺留下來的習慣
*人口密度低以肉類飲食為主,人口密度高則應該發展植物類飲食。能量金字塔,吃越底層越好。
*流著奶與蜜之地:奶是「奶油」,蜜是「蜂蜜」。西元一千年才出現砂糖,之前要調味都要用蜂蜜。


肉食渴望


*根據統計,人吃少肉通常是因為經濟狀況不好,而非不想吃肉。
*肉的實用性與稀少性=>財富與權力的象徵
*盛宴與犧牲:宴會和祭祀上必定有肉,可見肉對人的珍貴和珍惜。
*儲存蛋白質=>生存目的=>動物性蛋白質會比植物性蛋白質更接近人體的需求比例。莎拉納華人:肉食短缺時,婦女會催促村裡的男人出外打獵,如果太久都沒肉吃,婦女會拿起串珠、以顏料塗抹臉,以類似祭祀的方式催促男人打獵。其它南美洲民族也有類似的習俗。
*分享與戰爭:有民族相信,打到獵物要分給全村,否則會失去打獵的技能。當人口數增加,獵物就越來越少,對肉食就越來越渴望,漸漸形成惡性循環,開始有猜忌、輕視等等行為,甚至戰爭、分村。
*婆羅門教也有類似的情形,當時會把牛當成貢品,而佛教、印度教的出現剛好是肉類匱乏的時候,有「不殺生」的主張。當時也因為農業引入牛隻耕地,所以也贊成這樣的主張而使佛教開始興盛。
*靈長類的行為:有調查顯示,猴子對水果挑挑揀揀不是因為想挑好吃的水果,而是想吃有蟲的水果。
*兔子飢餓:這是一種由於吃了太多瘦兔子而餓死的病,主要是因為沒有攝取到脂肪的關係。蛋白質減肥法=>與兔子飢餓同樣的原理,只吃肉不吃糖類可以瘦下來,但有中毒的危險。
從猶太教開始
*伊斯蘭教都不吃豬肉,猶太教只能吃反芻和偶蹄類動物。不吃豬是因為豬和人吃的東西太像了,吃豬不划算,而且當地環境並不適合豬生活,又因為太熱所以會在泥坑打滾,顯得很髒而不吃。
吃蟲
*利未記:其中有蝗蟲、螞蚱、蟋蟀與其類。這些你們都可以吃。
*亞里斯多德愛吃蟬。
*中世紀以來人越來越討厭吃蟲。
*其實蟲未必比畜牧的牛羊更骯髒,但是人無法消化幾丁質,且有可能是過敏原,某些甲蟲和蟑螂有致癌物質。
*最佳覓食理論:以報酬率來算獵捕某獵物划不划算。有些地方蟲的排名算是很前面的。
*歐洲幾乎沒什麼蟲,對蟲的知識是很匱乏的。如伊索寓言的螽司與螞蟻的故事,本來主角並不是螽司,是因為歐洲人不認識那種昆蟲而代換的。
那印度教呢?
印度教不吃牛肉,是因為農業使用牛隻的關係。
嗜乳者與厭乳者
*西方人愛吃乳酪和喝牛奶,東方人比較沒這樣的習慣,也有很多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的,這主要是因為演化。東方人是「正常人」,一班哺乳動物在長大後應該就不需要消化乳糖的能力,而白人因為陽光缺乏,所以攝取不到維生素D,鈣質缺乏,於是喝牛奶。
*愛斯基摩人攝取鈣質是靠吃魚骨和啃食獸骨的韌帶。
寵物、牲畜與食物
*寵物有功用所以不吃。
*有些民族會把小豬當成寵物飼養,但最後仍然將其用於祭祀。有些民族也飼養
小牛,但會等他自然老死或祭祀時殺來吃。


食人行為


*為什麼不吃人?
吃病死的人會得病、情感問題、道德問題(將死之時要不要先殺來吃?)
*但對敵人就沒這個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