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塔〉讀本會 討論記錄 |
讀後感 |
青悠:喜歡文中對塔的描寫,但對結局有一種錯愕,感覺得跟自己的期望不符。本來期待更超展開的結局,主角卻回到了原處。並不是完全沒預期到這種結束,只是覺得「作者居然真的這麼寫了?」而且很掃興,結尾幾句很說教。 子瀾:本來以為豋塔的過程中會有什麼事發生,但一路上卻很平靜,甚至在塔頂也沒有起伏,直接開始挖洞了……。另外也很好奇,主角爬出洞到達的地方是沙漠,那之前沖下來的水從哪裡來? 球雀:閱讀的時候對結局沒有多想,看到主角回到地面上,還嚇了一跳。喜歡這座塔的設定,像是攀爬處在外側、有空中城市,感覺很豐富。 天野翔:個人比較好奇的點在塔的建造方式。天頂的房間自何而來?既然走道在外側,那麼上頭應該是一個平台,而不是一個水可以淹滿並上升的空間。 J:可能你會錯意了,因為當他們到達塔頂後,是遇到了天頂的石塊,再往上挖,並裝置活板門,所以會有一個空間。 天野翔:原來如此,了解。另外還有一個疑惑的地方,天頂既然是岩石的話,那麼地面上的人看見的天空仍然是藍色的嗎?為甚麼他們看見的不是一個被岩石包覆的世界?原本預想的結局是跟巴別塔傳說相似,語言變亂,塔被炸毀,或是打開天頂後發現了一個荒蕪的世界,人類原來躲到地底,甚至開啟了某種毀滅機制,塔就被摧毀了等等。印象中聖經中的巴別塔是被雷劈毀? J:創世紀11:1-9寫的是:「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其中其實沒有提到雷劈,那可能是後人加油添醋後的版本。 天野翔:這樣看來耶和華並非善神? J:這個問題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詮釋。 Schum:主要專注於塔的建造方式。將牛、羊運送上去當祭品,卻用人力拉車,未使用畜力,這點很有趣。還有他們沒有建立更有效率的登頂方式,如此食物的運送會有困難。 立安:我對文化方面比較有興趣,像是生活習慣,飲食,甚至名字結尾等。本來期待多講一點埃及人的事,但描寫著重在鑿石頭。沒有猜測結局,但覺得主角將世界與楔形文字泥板聯想在一起很有趣。描寫人的登高情緒很有真實感。天空居民的設定似乎是要讓讀者有不可思議的感覺,不過可能是說明不夠多,總讓人覺得刻意。
|
相關討論 |
J:有沒有人覺得其實這篇文章是科幻小說?如果是奇幻則奇幻的元素在哪裡? 映嵐:塔本身的設定就很奇幻。 J:先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喜歡的部分是那座塔,設定方面有一種驚奇感,像是太陽往上照,植物往下長等。雖然空中城市是常見題材,但並未預期會出現在這裡。至於結局看過就算了,作者只想描寫那座塔,只是必須給個結尾。科技部分,雖然背景設定在巴比倫,但科技水準很高,甚至與現實相仿,不像中古時代,如瀝青,但又有某些地方水平很低,例如用手推車、不使用畜力,有點衝突而不協調。 J:介紹一下作者。Ted Chiang,姜峯楠,是華裔美人,原本學的是計算機科學和軟體相關,1990他第一篇發表的小說就得了星雲獎,還因此覺得壓力頗大,十分惶恐。主要寫作類型以科幻為主,但科幻感較薄弱,最新的作品<軟體生命週期>,主要探討科技造成的倫理問題。作者閒暇時才寫小說,至今只發表了12篇短篇小說,但許多都有獲獎(星雲獎X3&雨果獎X3)(大家:震驚!) 而這篇文章的作者後記: 這個故事是我在和一個朋友聊天時想出來的,當時他說的是他在希伯來學校裡所學習的有關巴比倫塔的故事。他在那個學校裡學到的跟我所知道的有一些不同。當時我唯讀過《聖經·舊約》裡的版本,讀過之後也沒覺得怎麼樣。希伯來學校所教的版本更曲折,說這座塔非常高,爬上去要用一整年時間。如果一個人失足墮下,沒有人覺得特別難過,但如果掉下去的是一塊磚頭,砌磚的人會傷心得哭起來,因為換一塊磚需要一年時間。 這個故事講述的本來是向上帝挑戰的下場,但我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一個高居於空中的奇異的城市。這幅景象把我迷住了,我開始想像這樣一座城市中的居民的生活情景。 有人把這個故事稱為「巴比倫人的科幻小說」。我開始寫作時倒沒這麼想過(巴比倫人掌握了不少物理和天文知識,肯定會把這篇小說看成純粹的空想),但我完全理解這種說法。小說中的人物都是信仰宗教的信徒,但他們更多依賴工程知識,而不是祈禱。小說裡沒有出現一個神靈,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物理知識加以解釋。從這個角度看,儘管小說中的人物具有跟我們完全不同的世界觀,但他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完全一樣的。 J:所以其實作者較認為是科幻小說。 瀟湘:同意。 J:對設定的感想,我覺得不錯的地方在於能給人驚奇感,而不太好的地方在於某些科技的矛盾,像是剛才提到的推車和畜力問題。 瀟湘:這篇文章是否用了地球空洞說?天頂是岩石是常見的科幻設定。 J:較接近巴比倫世界觀。 J:大家對於科技融入上古的手法有何看法? 立安:感覺不出衝突,不介意高科技的出現,文中古老的感覺保存得很好,有傳統的氛圍,較原始的文化,可凸顯宗教信仰,應是作者刻意安排。另外保留了歷史,也突顯了角色的心情。 球雀:覺得是想符合巴比倫和聖經的設定。 J:雖然科技水平很高,但不讓人覺得是科幻。有上古的信仰感,空中城市的處處驚奇,雖然仔細想想有一些不周全的地方,但會認為和故事重點無關,可以忽略,不影響故事流暢度和整體性。 J:接下來討論結局。似乎大多數人都覺得奇怪,好像是為結束而結束。 天野翔:的確,就像是作者掰不出結局。是一種不想與史實相同,卻又覺得出現天堂的設定太大,所以才折衷的寫法。 J:最後主角回到地面也只是因為世界觀設定是天地相通。 瀟湘:所以結尾並無寓意,所有問題的解釋訴諸世界觀。 J:也許是叫人乖乖待在地面,不要不自量力。 瀟湘:這樣的話就流於說教,也降低了想像空間。 球雀:看完結局覺得:神在冷笑(大家:神好煩)(映嵐:看了最後一頁,覺得神好機車) J:作者認為這是科幻小說,故事中不會有神,至少不讓神直接出面,也會刻意避開宗教議題。當作者被問到宗教相關問題時說,這篇主要討論探索世界以及世界的真實,類似大發現的概念,而不是討論宗教問題。 J:回到奇科幻的問題,我覺得這篇奇幻的感覺主要表現在背景、風土民情以及文化交流低的社會氛圍。除卻科技水準較高,其他元素都偏向奇幻。 瀟湘:不過它的想像要素較低,這點是我覺得不奇幻的地方。 球雀:世界觀很奇幻。 J:作者的看法是,這個故事裡使用的是科學而非魔法。作者認為魔法與施術者的意識有關,意識會影響魔法諸如強度及有效性等很多層面,而科學則否,且具有再現性。 J:小說中的世界是否有所謂物理法則? 青悠:其中的人應該還是知道物理法則,像是斜面可以省力等等,並將其運用在器械上,但似乎沒有發展並整理出一套有系統的領論或公式。純粹是運用經驗累積的結論,而未深究其中原理。 J:讀時未想到,但作者後記提到:物理法則和世界一樣。 球雀:因為這是個物質層面的故事。 J:就後記來說,作者只想寫塔,所以故事中人物的科技水準只需要足以建塔就好了。作者為何不把語言打散的原因,(瀟湘:作者想要寫塔,要讓塔繼續蓋下去XD)可能也是要讓世界機械一點,避免神的直接出現。 J:還有人有心得要發表的嗎? 映嵐:喜歡這個故事,有衝突感,其中有一些東西無法用科技解釋,可接受它是奇幻小說。 青悠:幾乎每個小段落的結尾,都停在一個好像有什麼寓意的句子,感覺作者想丟議題讓讀者思考,但讓我覺得有點說教。可能因為是短篇小說,作者這樣做的密度太高的關係。 J: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有奇幻背景卻存在著相當科技水平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