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電影欣賞:<夢十夜> 討論記錄

電影欣賞:<夢十夜> 討論記錄

夢一夜

◎非常注重、強調時間的流動。原作較夢幻,而本片比較表現出明治時期的時代感。導演另外執導的〈姑獲鳥之夏〉也清楚表現出時代感。

夢二夜

◎夢二夜中瀟湘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就是:電影裡武士有說沒悟道就要自殺;但其實小說原著中,武士只有說:沒悟道要殺了和尚。

◎很多人分析夢十夜,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些只是夢?還是作者有寓意?

◎文學批評有一派是讀者本位、作者已死。

◎武士與禪、佛教有一些關聯。因其必須專心服侍家主,故要拋開自己,以禪的「無我」「修行」。

◎夢二夜中一直強調「無」;但佛教其實不講「無」,而是「空」。二者搞混是魏晉南北朝開始犯的錯誤。

◎佛教講「空」也講「妙有」,而「空」「有」為一體。而講「空」一般人會以為什麼都沒有,故唯識宗言「妙有」,即「既不是無、也不是有」,「非有非非有、非吾非非無」。因為「空」乃是表象之下,萬事物造成之因;而一事物形成之原因必為另一原因之結果,故這種「東西」一直是「空」的。

◎「無」是一種道家概念,佛教傳進來後為讓中國人了解「空」,故轉譯道家之「無」以解釋「空」。

◎道家之「無」是一個形容詞。比較接近西方形上學的「超驗法則」,超驗法則舉例說:即無論在任何經驗下,在地球上拿起東西必定往下掉。人們開始去歸納身邊的經驗事實,但是「超驗法則」無法聽聞無法看見無法言說,故老子嘗試、強行名之為「道」。而「道」是恍恍惚惚,故以「無」形容「道」。

◎佛家之「空」:經驗表向,是一個世界。道家之「無」:超驗法則的本體,無法存在於經驗世界。

夢三夜

◎夢三夜的導演清水崇擅長拍恐怖片。

◎原作的〈夢三夜〉只包含電影中夏目漱石那個夢。清水崇可能參考夏目漱石研究者對此夢的解讀、尤其是佛洛伊德式的解讀而拍成。原作比較像是夏目漱石與某人的前世糾葛。電影加進了他妻子懷孕流產與夢的關聯,應該是以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

夢四夜

◎夢四夜電影與原作差異很大,而且有引入〈魔笛〉的構思。而本篇導演清水厚拍很多動畫片,維基百科上說他的特色就是:獨特的審美觀。

◎為什麼夢四夜中,夏目漱石會忘掉這些往事?結尾那些刻痕有解讀為做多少次夢;或是代表他與他的同班同學。

◎夏目漱石現實中是真的身體虛弱。

夢五夜

◎夢五夜的女主角為何不想讓男主角看到什麼東西?那是女主角的、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過去。而很明顯,天邪鬼是她自己,想讓別人看到自己醜陋得過去。最後男主角眼鏡破了,代表他已經知道那個過去;而象徵兩位醜陋過去的天邪鬼出現在餐桌旁,表示兩位最後開誠佈公。這部電影幾乎只是拿原作素材用而已,根本可以是兩部不同的作品。

夢六夜

◎夢六夜電影保留很多原作元素。

◎原作中主角想模仿運慶雕石,卻無法達成;他才了解,為什麼運慶可以活到現在。這段話有人解釋為:以一段話「原來,明治時代的石頭沒有仁王像;是鐮倉時代的石頭才有仁王像」而推論,明治時代是日本與西方文化交融,已不可能作出古代那種藝術品。但電影說能否刻出仁王像是「格局問題」,與此解釋的重點在文化因素大不相同。

夢七夜

◎夢七夜是動畫作品;但不知道為何全程用英文,而且每個角色根本就是在念稿!

◎原作有特別強調「不知道這艘船開到哪裡去」電影中詮釋成「冷漠」但是原作偏向「未知的恐懼」。最後主角自殺後領悟到,無論船開向哪裡,他都應該留在船上。由此可推出作者對當時國家未來的擔憂。但電影最後是主角自殺後蛻變成一個更偉大的存在(大魚)。

夢八夜

◎原作中「庄太郎」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夢八夜,第二次出現在夢十夜中的要角。

◎小波提出,賣金魚的小販可能代表人的本質之類的;其他的都是外在的刺激。

夢九夜

◎夢九夜跟原作差不多。

◎電影中那個小孩在當初父親要入伍時還很小;但在故事開始時已經很大了,有點暗示母親這麼多年來都作同樣的事(且不論父親的生死)。

夢十夜

◎夢十夜此事件在原作是由庄太郎轉述給阿建,阿建再轉述給主角。

◎巴拿馬草帽似乎在明治時代很潮?!